事發的19分鐘
Nineteen Minutes
- 作者:茱迪.皮考特
- 原文作者:Jodi Picoult
- 譯者:顏湘如
- 出版社:台灣商務
- 出版日期:2008年01月19日
- 裝訂:平裝
「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?」一個心碎母親最絕望的疑問。
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進哈佛,任何一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小孩完美無瑕,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
小孩有天拿槍在校園裡對人群瘋狂掃射,更沒有人盼望只能隔著監獄圍欄含淚問小孩過得好不好,
但所有不願面對的一切,都在短短的十九分鐘裡一一湧現。
斯特靈是新罕布夏州的一個平凡小鎮,從未發生過什麼大事,直到有一天,一項驚人的暴力行為
粉碎了小鎮的平靜自滿,一場十九分鐘的槍擊案,改變這個樸實小鎮所有人的人生。長年在學校飽受
同學欺凌的高中生彼得,選擇在二○○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,他在校園中射殺
他所遇見的所有老師、同學,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:十九分鐘,你可以復仇。
究竟是有多深沉的怨懟,讓一個平凡無比的年輕人血洗校園,殘暴的雙手不僅砸毀自己的人生,
也粉碎所有人的未來藍圖?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,將天使般的嬰孩養成如此冷血殘酷的殺人兇手?
《紐約時報》暢銷作家茱迪.皮考特以其特有的細膩筆法以及敘事角度,剖析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障礙
及扭曲的價值觀,文中不僅探討現存的親子關係及校園暴力問題,也點出人性深層的虛偽與悲哀。
作者毫不留情地撕裂世俗的完美面具,揭露底層隱含的醜陋瘡疤,警醒世人謊言構築的世界終將崩毀。
那天逛書局時,看到這本書的標題,我豪不猶疑的拿起來翻了翻。
又看到作者是:茱迪.皮考特。我更是不假思索的拿起這本書去櫃檯結帳。
花了幾天的時間終於把他看完了,將近六百頁。
我必須說:這本書沒有"姐姐的守護者"來的好看。
"姐姐的守護者"這本書,故事內容比較緊湊,也充滿了一點懸疑的弔詭,會讓人不斷的想往下翻。
而"事發的19分鐘"這本書的內容就比較鬆散,節奏也沒那麼明快,對於主概念的描述也太少。
大部分都著眼在整個法律審判的程序上,對於家庭和學校的著墨則相對偏少。
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,也很推薦這本書。
它的議題,值得大家好好的思考。
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。
這是事件主角彼得在被捕後,跟律師的其中一段對話。
我很喜歡這句話。
在這本書一開頭的致謝詞裡,作者在最後寫道:
最後最後,還有那些數以萬計,有點與眾不同、有點害怕、有點不受歡迎的孩子:這本書是為你們寫的。
這本書最主要是在寫:
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彼得,在承受了多年的欺壓之後,他終於瘋狂的拿槍掃射校園,對任何人來說,
這都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痛。
在司法審判上,大家都說彼得是個殺人犯。
但就校園霸凌事件來看,難道其他人不該為此事件付出一點代價(也可以說是懲罰)嗎?
有時候,很難想像,年紀小小的孩子,竟然會去欺負他人。
但這種事,幾乎每天都在校園裡上演。
父母親和老師是怎麼教育這些被霸凌的小孩。
忍耐再忍耐?或是反擊回去?或是報告老師?
但通常,結果都只有一個,被霸凌的小孩,他的下場只會越來越悲慘。
大多數的小孩都期望能成為大人所期望的那樣。
所以他只有忍耐或是乾脆加入霸凌的行列。
然後這些孩子,開始學會沉默與偽裝,戴上假面具,默默的承受一切。
慢慢地...慢慢地...
人格與價值觀開始扭曲。
沒有人會察覺。
因為他們通常也不被關心,不會被注意到。
但是情緒一旦爆發,大概就是不可收拾的局面了。
我突然覺得,我們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身邊的人,不管好或壞。
所以,那些讓我們頭痛的人物,我們或者也該反問自己,在他的成長過程中,我們是否給過足夠的關心與包容?
但是,你知道的。
有些人就是天生的壞胚子,血液裡像是流著魔鬼的血一般。
雖然我相信:人性本善!
但就是會有那種很壞很壞的人存在著。
你問他:為什麼要欺負別人?
他會笑笑的跟你說:因為好玩。
你跟他說:希望這些事不要再發生。
他會笑著跟你說:好。
但是過不了幾天,同樣的戲碼再度上演。
沒救!!!我只能發出這樣的聲音。
事實上,這些事情,不只在校園裡發生。
在職場上,又何嘗沒有發生過?
沒錯,我就覺得我現在卑微的跟什麼似的,我是霸凌的受害者。
我的長官和同事,正在對我霸凌。
但我卻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。
臉上很自動的寫著:我很好欺負,你們儘管來欺負我好了。
習得無助感。
我現在連反抗都懶的反抗了。
不過,如果有槍的話,我也很想試試看,瘋狂掃射是不是會比較痛快?